空调的能耗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室内设定的温度,另一个是室外环境温度。假设室外环境温度保持相近的情况下,用户通常会认为设置空调为26摄氏度就可以了,因为这个温度已经相当舒适了。但实际上,如果将空调设置为22摄氏度,这意味着空调需要在较低的温度下运行,以达到用户预期的舒适水平。
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同样的房间体积和相同的外部环境条件,恒定输出冷风以维持20摄氏度左右的室内温暖比恒定输出冷风以维持24摄氏度左右要消耗更多能源。这是一个物理原理,即所谓“二次功率”的概念。简单来说,当你要求空調提供更大的温差时,它必须工作得更加努力,从而消耗更多电力。
另一方面,由于人类感知到的热量并不是线性的增加,而是呈现出一种非线性增长,即使在室温稍微降低后,我们也可能感觉到非常明显的舒适感提升。这种现象被称为“心理效应”。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较高一点点,但仍然能够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一个温度,比如26摄氏度,而不愿意接受比这更低一些但又觉得略显寒冷的22摄氏度。
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一些现代家用型空调设备(尤其是在中国市场上)都具备智能控制功能,可以根据不同的节能模式自动调整制热或制冷能力来优化能效。此时,将空调设定在22°C或者26°C都会有各自对应节能模式进行启动,从而影响最终使用电力的总量。
当然,还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人体对于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反应差异。在炎热夏季,一旦进入屋内,不同的人对25°C、27°C等不同水准之间的小变化会有很强烈的情绪反应。而且,这种情绪反馈又会进一步影响我们是否愿意采取措施去改变我们的习惯,比如说提高或降低房间里的平均温湿值。这也直接关系到我们是否真的愿意为了节约能源而牺牲一点点个人舒适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