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照1999年 消费刺激计划二季度启动?4万亿投资及10项产业振兴规划,令中国经济刺激计划进一步落实。市场普遍认为,在投资拉动之后,将消费真正刺激起来,促进国家经济循环流动,才是保证经济复苏的根本所在。不管是经济学家提出的“把国企股票发给个人”、“每人发放1万元现金”,抑或各种不同名目的消费券,以及轰轰烈烈的“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活动,都令业界看到了消费刺激的方向所在。日前,包括摩根大通等多家研究机构认为,下一阶段中国政府将会进一步出台消费刺激政策。 究竟下一阶段还会有怎样的消费刺激手段,是否会出现一个“消费措施集中推出期”?本期“每经周末大论坛”,记者邀请到了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钢明、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中国人民大学发展中国家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彭刚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任若恩,共同就消费刺激措施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袁钢明:保增长必须拉动消费 袁钢明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当下的政策内容和1998年完全一样,我预计今年将出现和1999年相似的情况——即大型投资拉动不会令宏观经济转好,由于今年经济形势极为恶劣,不会像当年一样等到半年之后才开始刺激消费,应该在第二季度就会有直接针对消费的措施出台”。 昨日,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钢明对《每日经济新闻》做出上述判断。袁钢明表示,从历史经验可以看出,大型项目的投资拉动或者与“调结构”相关,但肯定不会达到“保增长”的目的。如果要保持经济的增长,不去拉动消费是不行的。 经验:消费作用巨大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刺激复苏成为要点。袁钢明回忆道,1998年中国经济严重下滑,宏观经济当时也采取了财政刺激手段,大规模的投资拉动可谓“使了牛劲”,但经济增长并没有达到既定目标,全年GDP仅有7.8%。 1999年,宏观经济形式仍旧不好。当年6月,政策明显转向——在考虑到投资令企业更加缺乏资金,上半年GDP仅5%的情况下,国家开始出台各种消费拉动措施:提高公务员和公职人员3级工资、推出低保、退休等补贴计划,降低利率以及增加旅游黄金周等,让当年的经济在当年“十一”之后就出现了反弹,最终全年GDP上涨到了7.1%。 虽然随后宏观政策开始对消费进行了压制,重新把前两年的投资项目落实下去,但是消费的巨大作用可以明确。 “之所以短期刺激消费之后赶紧把消费打压下去,主要和政策方向相关”。袁钢明表示,对于通货膨胀的“恐惧”,令管理层始终在繁荣消费的同时有所顾虑。 “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从2003~2007年以来的经济是过热的,而2008年对经济的压制才是正确的,我反对这种观点。”袁钢明表示,对经济增长的压抑显然是不正确的。“经济政策的目的应该保证经济增长,而不是保证通胀率低。” 袁钢明认为,真正的经济增长应该是“大中小项目一起上”,因此,对当下的产业政策中的“集中、兼并”,“压着产量保增长”表示不解——“调结构是无法保增长的”,这只会造成产业进一步集中,让大型国企获益,让更多的中小企业失去生存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