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出现,简化了大规模数据运算,并在持续的发展中,不断的优化着人们的计算工作。而到了信息化时代,电脑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部分,是数字化发展的基础,同时计算机的算力也开始影响到国家的科学研究产业发展。与此同时,伴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出现与发展,计算机产业也受到了冲击,两者共同构建的信息技术为社会发展带去了新的可能。如何灵活运用算力也随之成为了优化科研布局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方面,从数字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算力是如今数字经济时代生产力的象征,大量的公共设施依赖算力来进行工作,大量的仪器设备也需要通过算力来实现分析的目的,目前热门的人工智能产业更是直接依赖算力建设起来的。但与此同时, 算力又是一个非常特殊“资源”,它的能力上限由计算机的硬件决定,但是能够发挥出多少又依赖软件的辅助,因此越高的算力意味着越高的成本支出,考虑到各行各业的成本不同,真正能够依赖“”算力发展的企业并不多。并且考虑到近年来关于环保的讨论,大规模建设算力基地都可能与可持续发展相悖。简单的说它促进了产业发展,却又限制了产业发展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算力在互联网背景下是一种被广泛“散播”开来的资源,小到手机、个人电脑,大到服务器、超级计算机,现在的设备都存在算力,并且只要分配合理,他们都可以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协同完成计算,达到“1+1=2”的联用效果。只不过背后会涉及到复杂的隐私问题需要解决。 结合这两方面,可以得出一个假设:在不影响到隐私安全的前提下,将那些没有发挥出来的算力整合起来给有需求的科研单位用于研发,是不是可以在现有的硬件资源下,提速科研产业的进步呢? 事实上互联网的发展也确实为这种假设提供了可能。 就在今年2月,东数西算一体化算力服务平台在宁夏银川发布,用户可以像支付水、电、煤气一样,购买“算力”。当时就有不少企业评价这个平台的出现解决了中小企业发展科技缺乏资源的难题。并且东数西算一体化算力服务平台的成功也促进了算力资源化的速度,成为了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算力设施融合应用,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一个契机。 与此同时,在今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人民银行、国资委等六部门还联合印发《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多元供给,优化布局;需求牵引,强化赋能;创新驱动,汇聚合力;绿色低碳,安全可靠”的算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原则,为深化算力赋能各行各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借助“算力付费”的模式,我们能够享受到一体化算力服务体系带来的便捷,就像如今电网水网给我们带来的便利那样,那时,千行百业应该也会得到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丰富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