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装备的飞跃:无人机2022,翱翔于乌克兰天际、融资于资本市场、应用受限于场景拓展 | 巨潮
文 | 老鱼儿
编辑 | 王方玉
在智能装备领域,无人机近期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同于其他产品,它们并非仅因新款发布或配置升级而受到瞩目,而是因为在乌克兰上空成批飞行,用作监控和拍摄,成为了一种上了战场的“军工产品”。
然而,在更多地方,无人机作为通用工具,其使用场景仍在不断探索中,同时也在寻求安全规范化使用的过程中。
2021年,是无人机与资本市场紧密接触的一年。这一年见证了其应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全国无人机行业融资金额超过百亿元人民币,其中融资千万元以上企业超过20家,超过10家达到亿级。
IPO方面,在2021年11月22日,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科创板IPO获得受理;同年9月23日,上交所正式受理了中航无人机的科创板上市申请。
无人机行业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在2016年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就明确提出了大力开发民用直升机、多用途飞机会等市场需求大的民用直升机和工业级无人机会。
随后,在2021年的7月18日,国家民航局发布消息,将湖南定位为我国首个全域低空飞行试点省份,为全国低空开放提供理论依据。中国无人机会以此突飞猛进。在2022年的全国民航工作会议报告中,有提到:2021年,无人机企业达到了12700余家,实名登记数量约83万架,每次飞行时间达到千万小时量级。
被期待已久的地工业级无人机会处于爆发前夜。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显示,从2019年度起,我国工业级无人机会从151.79亿增长至预计到2024年的1500亿,其中农林植保约318亿、警用安防200亿、电力巡检200亿快递物流255亿地理测绘448亿元等各个细分领域都有巨大的潜力待挖掘。
但面对这一切,一片蜂拥之下,无人的未来是否真的能起飛?答案显然是尚未确定,因为应用场景仍需培育,大多数消费者最熟悉的大疆航拍無機只是冰山一角,而真正商用的工业級無機才是未来的主流。但目前,这些高端设备仍然存在着许多挑战,比如缺乏专业人才、高研发投入难以转化为收益以及政策限制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