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正式出版发行中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技术革新之旅

1978年至2018年,中国城市面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40年间,中国道路交通信号控制从人工操作转变为自适应控制,开创了多项“第一”,促进了行业的快速发展。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街上以自行车和公交车为主,车流量稀少,交通控制需求不大。一些大城市使用的是手动控制的信号灯。一名执勤员坐在岗亭内,不断观察路口车流情况,用手动操控开关来实现绿灯放行。在当时,最早的信号控制机只有几个按钮,与钢琴键相似,只能直接调节电流来控制红绿灯。当有车辆通过时,那个执勤员的手就不能停下来,全凭经验和直觉来掌握信号灯的运行。

自动化时代的启程

北京7386工程,被视为中国城市交通自动化管理系统起源项目。这一项目始于1973年8月6日,当时王铮部长向吴德市长提交了一份提案:“要将现代通信技术应用到交通管制和车辆调度上。”此后,中国城市交通自动化管理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根据《北京市城市交通自动化管理方案(草案)》,总体组提出了一种计算机集中控制线路系统,这是一种把干线道路多个交叉口联动协调,以优先保证干线通畅的一种技术方案。1978年5月至11月,我国首次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交通信号自动控制系统,在北京前门至象海街正式进行试验。检测设备包括地磁式、二次谐波式等用于检测汽车。

7386工程之后,全国家级各主要城市迅速开展了对交通信号自动化管理系统研究与建设工作。

1986年,由于考虑建设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一场关于引进还是国产化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争论。在这场争论中,焦点是:是否应该依赖外国技术,而不是自己研发?1987年北京成功引入SCOOT系统,而上海则采用SCATS系统。此后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如深圳、沈阳、南京、广州、天津、大连等城均建立起了各具特色的不同规模的大型智能交通体系。

同一年,我们组织并研发了“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城市信息处理与通信》。由此联合团队——包括来自周围地区的小组成员共同参与开发,该产品是我国自主研制开发的第一个实时自适应性全面的智慧运输网络平台,它提供基于数据分析和预测算法来优化整个网络性能,并且可以随着时间推移调整以适应变化的情况,从而提高整个网络效率。

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开始认识到当前市场中的许多传统解决方案对于满足不断增长的人类需求不足够灵活或可扩展,因此我们决定创建一个新的解决方案,即我们的‘Smart Traffic’平台。

该平台旨在利用最新的人工智能算法结合现有的数据科学方法,以更精确地预测流量模式并针对性的调整我们的策略。这意味着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用户行为,并据此做出明智决策,从而改善整体驾驶体验并减少拥堵。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正在集成各种传感器技术,如摄像头和雷达,以便捕捉更多关于环境条件和路况信息。此外,我们还将使用云计算服务使得所有相关数据能够轻松共享,并通过一个中央接口进行分析。

尽管这些努力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比如如何有效融合不同的数据来源,以及如何确保所有参与者之间能够顺畅沟通。不过,对于那些愿意投身这个未来世界构建过程的人们来说,这些障碍也被看作是激励事物进一步发展的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