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是对数学这门课有着一份难以言说的恐惧。每当考试的日子临近,我的心就像坐上了一个不停颠簸的火车,始终无法平稳地前行。我知道,有些人似乎天生就是数学高手,他们可以轻松解出那些看似复杂的问题,而我呢?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答案,我仿佛在做梦。
记得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小测验,那是一个简单的加法题目:2 + 3 = ? 我却无意中写成了4。哦,这个小错误,让我的心情瞬间跌入了谷底。那时,一种不可思议的情绪开始涌现,它如同一种反叛一样,我决定采取行动。
从那以后,每当我做错一题,就往下面放冰块。不是真的冰块,而是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再想想”或者“别急”。这些小技巧虽微不足道,但它们为我提供了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在那个充满挑战和困惑的小测验之后,我发现,不经意间加入一些幽默感,让原本严肃的情境变得更加可亲近。
然而,当真正重要的考试来临时,这种方法显然是不够用的。我需要找到更有效、更深层次的心理策略。这时候,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心理学中的“自尊效应”?也许通过正面的自我暗示,可以帮助提升自己的信心,从而减少错误率。但是,即便如此,对于某些问题来说,即使是我,也还是会感到紧张甚至害怕。
所以,在接下来的学习阶段里,我决定尝试一些新的方法,比如使用不同的颜色笔来区分不同类型的问题,或是在学习过程中加入更多动态活动,以提高注意力和兴趣。不过,无论如何改变,都不能忽视了那种对于数学这一门学科产生的一种本能反应——即使只是为了娱乐或作为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把错误作为一次机会,用它去激发自己继续前进。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些时候仍然会犯错,但每一次尝试都是向前的一步。而且,尽管把那些眼熟但又让人头疼的数学书籍放在桌子下面,并没有直接影响到我的成绩,但是它给予了我一种心理上的安慰——至少你已经尽力了,你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要去探索和发现。
最终,每当新的一天开始时,当我的内心仍旧充满疑虑与不安的时候,只需拿起笔,看看那些被遗忘的手册里是否还藏着解决之道,然后,再次告诉自己:“做错一题就往下面放冰块”,别让我再看这些眼熟的数学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