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7年12月17日,科学时报报道了一个重大成果。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光化学院重点实验室的姚建年院士课题组,在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科院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地使用改进的物理气相沉积法制备出了具有多色发光性能的有机小分子纳米带及其组装体。这项研究结果已经发表在《先进材料》上。
通过对溶液以及非晶薄膜进行蓝光激发,这些有机小分子五苯基环戊二烯(PPCP)被转变为结晶的一维纳米带组装体。这种纳米带能够在不同的激发条件下产生蓝绿红三种不同颜色的发光。这意味着,当紫外、蓝光或绿光照射到这些纳米带时,它们分别会发出蓝、绿和红色的灯光。
此外,研究人员还将改进后的物理气相沉积法应用于掺杂的二元有机一维纳米材料的制备过程中。通过引入吸附剂并调整温度,他们成功地将三苯基吡唑啉(TPP)和红荧烯(Rubrene)制成了均匀掺杂的一维结晶纳米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这两种分子的间隙发生了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当改变这两个物质比例时,可以实现从蓝色到橙色的连续调控,并且在某些比例下可以达到白色的发射。
这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发现预示着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复杂和精细控制颜色特性的新型纳米材料,对于工业安全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此前的相关工作也已完成,并将很快发布在《先进材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