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节能降耗已经成为家电产品的最低入门门槛,几乎所有主流家电产品都被贴上了节能标签。在绝大多数家电正在“努力节能”之时,总有一小部分家电浑水摸鱼,更有个别厂商由于在技术力量、资金实力、产品质量等方面缺乏明显优势,也许会在这股节能热潮中打“擦边球”,通过混淆概念、以假乱真等手段来迷惑消费者。专家提醒,消费者选购节能家电要慎防四大陷阱: 模糊概念 电冰箱的每日耗电量不但与电冰箱的有效容积有关,还与使用环境、门开启的次数、内存物品的数量和种类等诸多因素有关,抛开这些因素只宣传每日耗电量,意义不大。另外,耗电量与“冷冻能力”等指标也密不可分。“冷冻能力”高的通常耗电也多,要综合考虑才能看出哪种更节能。“冷冻能力”是指在24小时内,该冰箱能将多少公斤的食物从25摄氏度冷冻到-18摄氏度。“冷冻能力”直接影响保鲜度。两种总容积均为240多升的“节能”冰箱,一种标明24小时耗电0.39千瓦时,另一种标明24小时耗电0.68千瓦时,而它们的“冷冻能力”却相差更多,第一种标明是4公斤,而第二种标明是20公斤。比较起来,还是第二种更节能。 虚张声势 某些企业宣传自身的产品有多项节能技术、节能理由等,试图夸大节能技术数目来迷惑消费者,但并不说节能的效果,也拿不出权威部门的认证或实验数据。因此,消费者选购节能家电时,不要只看节能技术的数目,还要看是否有节能效果的实验数据,仔细比较一番方可。 无效的对比 在空调的促销中随处可见类似的数字对比:如购买了一台1.5P或2P的节能空调,那么若按平均每天使用6-8个小时来计算,一年就能够节省电费1600元-2000元,使用两年,节省下来的钱就可以再买一台节能空调了。这种数字对比,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有“说服力”,但实质却是很不理性,因为用户使用习惯与开机时间长短的不同等原因影响,并不能真正代表节约的电费。这种算法只能混淆真正的使用电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