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 微波炉颠覆农民传统厨房

“柴米油盐酱醋茶”——人类文明五千年,前人总结开门“七件事”,烧饭的“柴”居首位。 厨房里干净整洁,墙壁上镶着洁白的瓷砖,清爽的灶台上放着微波炉、电水壶、电饭煲等现代电器,看不见柴,甚至看不见明火用的炊具。这是南京市县东沟镇一个普通农户家看到的一幕。户主孙大妈为了招待大家,用微波炉现炒了一叠瓜子、一叠花生。 “要是以前烧柴草,最少要折腾个把小时,现在几分钟就搞定了。就是烧菜煮饭,也只要轻轻一按,方便得很!”孙大妈对家里的微波炉赞不绝口。70年代烟熏火燎的烧柴厨房,如今已经焕然变成窗明几净的微波厨房——对于孙大妈一家而言,这是改革开放30年带给他们家最直观的改变之一! 艰苦的柴火年代 70年代,农民家家都是烧柴,厨房里的空间被柴草所占用。那时,家家户户的厨房顶上都有一个大烟囱,袅袅炊烟对外诉说农民们的作息节奏,对内则留给了农民们黑黢黢、烟尘笼罩的厨房。当时很多南方的农民都有过艰苦的砍柴历程,而对于很多缺少山林资源的北方地区农村,人们则不得不费心收集稻草、小麦草、棉花干等一切能作为燃料的柴草。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由于烧柴无法人为控制火力的大小,煮出糊饭、焦饭是经常的事。 80年代煤炭、蜂窝煤开始兴起,省掉了人们打柴的工夫,烧起来也更方便一些,但是厨房环境还是原地踏步。而由于烧煤难起猛火,做饭耗的时间比烧柴还长。 90年代,能够控制火力的液化气开始兴起,农民的饭菜做得更有味道了,但是一个月光燃气费就要花去一两百元,烧起来很不划算。 崭新的微波生活 21世纪,农民的厨房“”和城市家庭一样,继续前行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在江苏、广东、浙江、山东、福建等地,今天,就像孙大妈家一样,微波炉已经成为许多农村家庭厨房的当家里手。 首先,受益于农村经济及城乡一体化经济的发展,收入日益提高的农民们有条件关注到现代、便捷、实用的家用电器。其次,国家电力系统的完善,加速了厨房电器商品从城市走向农村。 近几年来,农村电网不断完善,特别是改革农电管理体制、改造农村电网、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的“两改一同价”、“户户通电”工程的实施,使农村生产与生活用电更有保障。2004年6月,农村和城市全部同网同价,农民和城里人用电没有区别。 孙大妈记了一本帐:前两年每个月平均烧1.5瓶煤气,月花费120~150元;07年春节儿子回家探亲买了格兰仕微波炉,煮饭和做一些家常菜都靠它,平均每天用一小时仅0.8度电(0.52元/度电),月开支电费为12元左右。 尽管孙大妈的儿子当初主要是考虑到父母的健康和安全而买了微波炉,但是,很显然,微波炉与使用煤、气燃料的明火厨具相比,经济效益更加显著,这让精打细算了大半辈子的孙大妈也格外舒心。微波炉每做完一道菜后发出的清脆“叮”声,在孙大妈听来,是“最好听的”音乐。 眼下,国家和企业都在大力度推进家电下乡等一系列惠农政策,越来越多的农民在用新型电器重新武装厨房。在中国改革开放、社会文明的进程中,9亿农民是一个庞大而重要的参与者。也许他们对“绿色能源”等新理念,对“节能减排”等新政策并不了解,然而,他们追求新生活的脚步没有停歇,选择微波炉等无明火、无油烟、低能耗的家用电器,就是他们对“绿色能源”、“节能减排”的最好回应,行动胜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