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中国信号控制系统的革命性变革

1978年至2018年,中国城市面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40年间,中国道路交通信号控制从人工扳动开关进化为自适应控制,开创了多个“第一”,并成就了一批行业领导者。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街上以自行车和公交车为主,车流量稀少,因此交通控制需求不高,一些大城市启用的是手动控制信号灯。执勤人员坐在岗亭里,观察路口车流量情况,并手动操作绿灯放行。这时期的信号控制机简单如钢琴键,只能直接控制电流切换,无需复杂计算,只要有车来,就不能停下,全依靠人工操作。

然而,这种全手工操作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显得过于单一和效率低下。在北京7386工程中,我们首次尝试将现代通信技术应用到交通管制与车辆调度上,从而引领了中国城市交通自动化时代的到来。这个项目源于1973年的提议,当时我们认识到通过计算机集中控制可以实现更高效、精确的线路管理。

1978年5月至11月,我们在北京前门至象来街实施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动交通信号系统。这套系统采用地磁式和二次谐波式检测器,以确保更准确的地面状况监测。此后全国各主要城市相继开展相关研究与工程工作。

到了1987年左右,我们开始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如SCOOT和SCATS系统,在国内进行实际应用。此外,还有一些企业致力于研发国产化产品,如连云港杰瑞电子有限公司、上海宝康电子控制工程有限公司等,它们开发出了一系列单点信号机,这些设备体现了当时科技水平的一些特色特点。

2000年后的十几年间,由于“畅通工程”的推广以及各地建设的大型综合性指挥中心,道路交通信号系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国内厂商开发出各种新型道路交通信号系统,并逐渐被广泛应用,同时相关标准也得到规范与完善。

随着互联网数据融入这一领域,有新的变化出现,比如智能化程度提升、联网能力增强,以及对检测手段和算法要求更高。在2016年的杭州·云栖大会上,“城市大脑”概念被提出,它利用视频图像处理技术优化信号灯配时,而不是仅仅依赖传统的手动调整。此外,还有滴滴智慧交通合作项目,将海量互联网轨迹数据用于评估区域实时车流量,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今天,我国道路交通已基本实现智能网络互联共享,即使是最繁忙的时候,也能保持秩序井然。而这些成就是由四十年的持续努力所积累,是一次又一次创新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