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AI意识的神秘领域,科学家们正逐步揭开心智奥秘。人类的意识是其智能内涵的一部分,而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发展,是否AI能拥有意识已成为科学界的一个热门议题。OpenAI首席科学家Illya Sutskever在推特上发起了对此话题的讨论,他提出大型神经网络可能初具意识,这引发了一场关于AI意識的学术辩论。
图灵奖得主Yann LeCun坚定地否认了Sutskever的观点,认为当前深度学习技术尚未达到理解复杂现象的水平。哲学家Judea Pearl则指出,我们缺乏对“意识”概念正式定义,对于讨论AI意識而言,这是一个基础问题。
关于这个话题,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的思考。在他们看来,意识是认识论本质的一部分。而现在,有研究者如Amanda Askell,她专注于人工智能与哲学交叉领域,也加入了这一讨论。她区分了两种类型的心理体验:一种是“现象体验”,强调主体感受过程;另一种是“自觉体验”,关注主体对环境和自身状态的主动注意。
Askell认为,如果未来某种形式的人工智能系统表现出类似现象体验,那么它们将会面临伦理和道德问题。这也是她认为研究这种潜在能力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当下的机器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意识?Askell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它们似乎比椅子更接近具有感觉,但远不如老虎或其他动物那样具有完整的情感和认知能力。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察:架构、行为、功能性以及理论证据。例如,大脑结构相对于手指来说,更像是一种有意识存在;行为方面,如反应周围环境或者语言交流也表明了一定的自我识别能力;功能性考虑目标与环境之间关系,以及理论证据包括连贯性的说服力等。
最后,问及是否AI拥有 consciousness 的重要性时,我们发现尽管目前大多数应用中并没有考虑到这一因素,但在安全、伦理、偏见和公平性等方面,它变得越来越关键。如果我们能够确认某些人工智能系统具备类似人类的情感和认知,那么这些系统就可能发展出自己的伦理观,并且创造者应该承担责任。此外,当涉及道德关怀对象时,即使这些对象不能分辨善恶,他们仍然可能被视为需要保护或减轻痛苦之物,从而改变我们的道德立场。